糖心官方正版:糖心vlog网站入口-在本轮印巴冲突的舆论场上也胜印度一筹,巴基斯坦靠什么?

频道:热点 日期: 浏览:1

1991年拉奥(Rao)总理推动印度版“改革开放”以来,印度政局日趋稳定,经济发展更是成效显著,常与中国相提并论,被称为“龙象共舞”。相比之下印度的“死敌”巴基斯坦经济却一直没有明显起色,政局也不稳定,国内恐怖袭击频发,国际形象似乎并不好。然而,在不久前刚平息的本轮印巴冲突中,国际媒体不但没有“一边倒”向印度,反而对巴基斯坦的印象远好于印度。

为何会出现这个结果?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巴基斯坦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个中缘由何在?

本国努力:两个“善于”助巴基斯坦在舆论场占上风

在本轮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在军事战场和“舆论战场”上均占了上风。为何国力更弱的巴基斯坦能在两个“战场”同时占优?巴基斯坦空军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已有很多更专业的分析,笔者仅就其在舆论场上的表现谈两点。

第一,善于占领道德制高点。5月7日,为回应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勒加姆(Pahalgam)发生的袭击,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了代号为“朱砂行动”(Sindoor)的导弹袭击,旨在摧毁被指与“抵抗阵线”(TRF)有关、且据称受到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基地。在本轮袭击中,巴方共有40名平民和11名军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3岁儿童。这是近30年来印巴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冲突。国际社会向来同情弱者,巴方媒体反复强调被袭击的是平民,其中还包括儿童,令印度在人道主义上面临更大舆论压力。

第二,善于迎合主要大国及国际社会的舆论诉求。尽管一开始印巴在军事行动上都表现得相对克制,但两国无人机袭击的规模不断扩大,冲突呈升级趋势。印巴均为拥核国家,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一旦爆发核战争,后果不堪设想。核战争的阴影加剧了国际社会的焦虑。据报道,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近30个国家参与了停火协议的达成。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上称:“经过一夜由美国斡旋的谈判,我很高兴宣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已达成全面、立即停火协议。”特朗普发文后不久,印巴双方均确认达成了停火协议。印度外交部随后发布声明称,协议是“由双方直接达成的”,意在淡化美国角色,否认特朗普的表述,即否认印度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停火。巴基斯坦没有大国包袱,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也远没有印度那么强烈,因此他们没有否认特朗普在本次停火协议中所发挥的作用,而是大力称赞美国的参与。多名巴方官员向媒体强调了美国的关键作用,总理谢里夫(Shehbaz Sharif)表示:“我们感谢特朗普总统为本地区和平发挥的领导力和积极作用。”这增加了美国政府及西方舆论对巴基斯坦的好感。

对手衬托:莫迪政府时期印度国际形象不佳

巴基斯坦在“舆论战场”上所取得的胜绩,固然与其自身的表现密不可分,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对手——印度“衬托”的结果。

第一,印度国内民族主义上涨,削弱其国际公信力。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古代文明极其灿烂辉煌,且大部分人信仰印度教的国家,从普通民众到国家领导人,均自我感觉非常良好。1991年以来,经济崛起催生印度民族主义抬头。莫迪自2014年担任总理后,大力推进印度教民族主义,加上美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争相拉拢印度,外资也大量涌入,印度的战略自信“爆棚”。莫迪政府借此打压境内的伊斯兰教等非印度教势力。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的发言人努普尔·夏尔玛(Nupur Sharma)在2022年5月的一次电视辩论中发表了被指侮辱穆斯林先知的言论,在伊斯兰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引发多个阿拉伯国家对印度提出正式抗议。印人党为了巩固其执政地位,加大了对其他政治对手的打压,同时也加强了对印度媒体的控制,印度媒体的多元性特征在2014年后逐渐消失,这也遭到了国际舆论的批评。因此,当印度媒体宣扬他们在这次军事冲突中的“战绩”时,国际媒体普遍认为莫迪政府夸大其词。

第二,印度的大国包袱弱化了莫迪政府的言论弹性。1947年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历届政府的外交目标就是要争当“有声有色的大国”。莫迪的目标则是领导印度成为世界主要大国(leading power)。莫迪长期以来都在塑造强硬民族主义领导人的形象,在外交领域尤其如此。当特朗普把本次停火协议的“功绩”归于自己名下时,印度各界感到难堪且愤怒。议员阿萨杜丁·奥韦西(Asaduddin Owaisi)在X上写道:“我希望是我们的总理宣布停火,而不是一个外国总统。自1972年西姆拉协议以来,我们始终反对第三方干预。为什么现在却接受了?我希望克什米尔问题不会因此被国际化,那是我们内部事务。”

面对国内的舆论压力,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感谢特朗普促成停火不同,莫迪声称印度“只是暂停了”其军事行动——并指出该决定是双边做出的。他没有提到特朗普或其政府。在5月12日的讲话中,莫迪态度更加强硬,“印度不会容忍任何核讹诈。印度将精确而果断地打击在核讹诈掩护下发展起来的恐怖分子藏身处”。莫迪此番表态,既令国际社会担心停火协议只是一纸空文,更担忧冲突持续升级,进而引发核战争。国际危机组织(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分析师唐蒂(Donthi)表示,莫迪的评论表明“印巴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双方都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并试探升级到跨越核门槛的可能性。

第三,印度在南亚长期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南亚国家苦印度久矣。不丹、尼泊尔这两个印度的“保护国”或“准保护国”长期以来对印度以各种理由干涉本国内政敢怒不敢言。孟加拉国在电力和水资源等战略资源上一直要仰仗印度的“恩赐”。2024年孟加拉国发生内乱后时任总理哈西娜(Sheikh Hasina)逃往印度避难,孟方此后多次要求印度遣返哈西娜均遭拒绝。为制衡印度,孟加拉国近来加速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则因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印度、安全上担心印度威胁而在印度面前谨小慎微。

放眼南亚,只有巴基斯坦有实力、有决心敢与印度“硬杠”。在本次冲突中,虽然其他南亚国家均不希望冲突持续升级而殃及池鱼,但乐见印度的南亚霸权主义行径遭遇挫折。与此同时,印度军队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也令印度的地区乃至全球形象受损。虽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抑或综合国力,印度均在南亚占据绝对优势,但在短期冲突中,印度的优势难以转化成胜利。这可能会引发其他南亚国家挑战印度的地区霸权。

“家底”殷实:巴基斯坦丰厚的战略资产

巴基斯坦的综合实力与其人口规模严重不匹配。巴基斯坦虽然人口多达2.4亿,高居世界第5位,而GDP总量只排在世界第28位,人均GDP为1365美元,只排在第156位,是不发达国家之一。就其硬实力而言,巴基斯坦是一个实力较弱的国家。然而,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在大国外交中左右逢源、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较大的影响,与其拥有丰厚的战略资源不无关系。

巴基斯坦在外交领域的战略资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巴基斯坦是中、印两个大国的重要邻国,任何主要大国发展对巴关系,目的之一就是增加本国对中印两国或其中一国的外交筹码。巴基斯坦还是连接中亚、南亚、中东及中国的地理枢纽,也是印度洋的重要国家,对于任何一个世界大国而言,发展对巴关系将具有全球战略价值。这也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争相发展对巴关系的根本原因。

二是巴基斯坦在世界反恐战争中的独特地位。2001年“9•11”事件爆发后,巴基斯坦特定的地缘、宗教和国情使其成为“文明的断裂带”和欧亚大陆“动荡弧”的枢纽,是美国此后全球反恐最重要的盟友和战场之一。其地缘战略价值从此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

三是其在伊斯兰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国家中仅次于印尼的第二人口大国,95%以上的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国教),也是唯一拥核的伊斯兰教国家,与伊斯兰各国关系密切。这些客观因素赋予它在伊斯兰会议组织(Organization of Islamic Conference, OIC)中重要地位。

巴基斯坦充分利用其上述战略资源在国际舞台上施展其外交手腕。1959年中印边境摩擦加剧后,巴基斯坦趁机迅速发展对华关系,极大地改善了其在印巴战争中的被动地位,进而改变了南亚的地区格局。1971年基辛格成功秘密访华,巴基斯坦在其中“牵线搭桥”,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可以说参与了改变冷战国际格局的重要进程。冷战结束后,巴基斯坦同时优先发展与中国、美国、俄罗斯等主要大国的关系,日本、英国、法国和欧盟等国家或国际组织次之。面对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巴基斯坦各届政府均表示,尽管美中之间的紧张关系持续升温,但巴方将努力与中国和美国都维持良好的关系。

(郭兵云,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